座落于北国春城南湖之滨的长春工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历经60余载的发展建设,长春工业大学也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吉林省属重点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研制、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1983年,长春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长春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1月成立研究生处,2008年9月成立研究生学院,2014年7月成立研究生院。长春工业大学现有2个省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8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覆盖);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创建了以国家地方共建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28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止2016年9月,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2224人,其中博士生33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362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84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45人。
长春工业大学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与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19名,其中教授17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67名,硕士生指导教师543名;教师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4名,全国百名优秀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2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8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7名,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4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学科建设工程首席教授1名、主讲教授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吉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名,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13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名,吉林省教学名师9名;享受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4名。
多年来,我校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强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师生交流互动;深化产、学、研合作,扩大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富于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工作单位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我校已经有6000多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学习和工作在全国各地,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为了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长春工业大学与美国奥克兰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 、日本中央学院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台湾大同大学等国外10所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换留学合作项目,与其中8所学校开展非学历交换留学,与另外2所美国奥克兰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签署了学历项目合作协议,即可申请攻读学位,并就研究生中外合作项目的培养模式、教师交流等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近五年,我校共有17名硕士研究生通过校际国际交流这种方式出国交流学习。
在逐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我校把全面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以及优秀的品质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内容,拓宽学生培养思路,通过积极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公开发表创新性研究论文评奖、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五年来,我校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共荣获国家级奖励19项,省级奖励16项。其中获“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数学建模”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电子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1-2015年,在全省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共有42篇入选,居省属高校前列。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及招生工作中,我校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多次荣获“吉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长春工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人文底蕴丰厚,育人成效显著。长春工业大学始终秉承“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教强省为契机,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培养质量,凝心聚力,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