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当前民族主义浪潮中,如何看待中国人这一角色?中国国力日渐上升,越见强大,青年人又该如何响应?这些方面都值得新一辈的中国人深思。
关键词民族主义 大学生 爱国主义
中国曾经是屹立于亚洲的天朝大国、东方巨龙,然而近代的中国自清朝以来,饱经沧桑,甚至曾一度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国人无不悲愤。而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默默耕耘,中国国力得到提升:入联、入世、举办奥运、成为金融海啸中列国之寄望等等,都可见其国际地位越趋举足轻重。
1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高涨的现象及原因
“民族主义”一词1844 年才出现于社会文本中,其基本含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抵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民族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奉行的是国际主义,对内奉行的是爱国主义。有部分人认为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民族主义,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其实爱国主义是随着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之后由官方提出的一个政治性概念,和存在于人们之中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
但在冷战结束前后,民族主义开始再次兴起。对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应该说主要是由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下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国民对近代屈辱历史的深刻记忆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也就是说,随着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下降,民族主义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国国民的主要意识形态。同时,随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国民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与近代的屈辱历史相联系,于是通过弘扬民族主义来追求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强大。这一民族主义的浪潮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响应,其规模与影响更加突出。
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归结为二点:
(1)没有妥善疗治历史创伤而造成的情结。对“百年屈辱”的集体记忆和“雪耻”心结是主要原因。近现代中华民族是一个受伤的民族,内外伤都很深重。内伤指的是由传统的蒙昧封闭思想、未能有效抵制外来侵略的挫折感等因素促成的排外心理;外伤指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一百年间,中国受到列强的持续侵略,战事连连。世界上受战争创伤和外侵创伤的民族与国家并不少见,但是在那些以自由主义立国的发达国家,都能妥善疗治历史创伤,捐弃前嫌、化敌为友。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感悟“仇仇相报何时了”的智慧,也不缺“化干戈为玉帛”、“相见一笑泯恩仇”之类的佳话,但当代很多国人的心灵深处仍然充满了仇外的集体记忆。
(2)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与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挫折感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着的提高,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国际事务方面所起的作用,却相对微弱得多。本来中国人都会认为中国发展强大了,在国际事务中也该扬眉吐气,起码不会再随意受到伤害和侮辱。中国民众建立在经济发展上而产生的对外事务方面的自信不断遭受打击,导致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这种感情不自觉地开启了中国人关于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痛苦记忆。
2、新一代大学生在当前民族主义浪潮中的角色及特点
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的进程都表明: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文化力量与经济创造力相辅相成。民族精神就是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其具体内涵而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渗透在民众之中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思想文化、思维模式、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具备的条件。伟大的民族必定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热爱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能够逐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能在未来的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拥有怀疑和批判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心理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历史轨迹和现实发展的反思基础上的;他们在自身成长的某个时期,会对传统的民族精神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和偏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把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同国情、省情相结合、与改革的实践相联系,逐步走上了文化理性,形成了比较理性的爱国主义。尤其是国家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加凝聚,民族意识愈加强烈。经过长期的比较、辨别和选择,民族精神已经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和理想爱国信念。
当代中国青年从总体上认同、坚持和继承民族精神,并且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当代青年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当代青年有高度的理性精神;第三,当代青年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认同较为积极肯定,但对于具体内涵实质有时候还是把握并不准确,同时不能把握大局,容易忽视局部,怀疑中华民族精神或置个人利益于首位的趋势,“民族精神”的具体涵义并未深入人心。绝大多数青年都是关心民族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状况的关注上,但有五成以上认为现状一般,不甚乐观。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与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曾有过梦想和荣光,也曾饱受欺凌和压迫,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热爱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当代青少年作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具体承担者和民族精神的现实传承者,加强对他们的民族精神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题中之义,又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3 、和谐校园视野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民族主义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她的文化、信仰、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因素,而民族主义恰恰综合体现了这样一种民族根本特征。基于同一民族认同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利益、理想、信念和追求,所以民族主义感情更加能够在关键时刻被激发,转化为爱国主义,并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团结性,能够极大的增强国家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积极正确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进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民族主义能够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能够号召、动员、凝聚本民族的力量向着伟大的理想迈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振兴和崛起进程中的国家,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离开民族主义的旗帜是不可想象的。
当今中国从经济总量、军事实力、幅员等方面看的确已经是个大国,但是目前中国在国际政治、地区影响力、文化输出等方面仍然与自己的大国地位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和人民力图炼好内功,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本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并努力发展自己的文化,增强其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凝聚力、归化力、影响力以及对其他国家的辐射力(即文化软实力),就是必然之举,而且这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自信的基础。
一个大国的崛起会改变既定的国际秩序,难免会引起国外的担心和警惕。这种担心和警惕是逐步得到消解,还是变为中国发展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政策。惟其如此,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首先表明中国要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表明中国要和平地发展,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式,是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战略性承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不能实行极端、狂热、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必须奉行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民族主义。
第一,温和就意味着不极端。中华民族是温良的民族,奉行“以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温和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平和大度的,可以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和平相处的思想意识,它将自己对民族的热爱深植于内心并化作切实的、持之以恒的行动,而并不需要“日本人不得入内”这样极端而煽情的口号。
第二,理性就意味着不狂热。当有人把当年义和团的方式继承下来,发扬起来,以殴打外国留学生、冲击日本料理店来表达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地作出判断:这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我们要与这种狂热划清界限。
第三,开放就意味着不狭隘。它不是狭隘地抱残守缺,而是具有兼容并包的雅量,在继承优秀传统文明的同时,敞开胸怀吸纳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使自己强盛起来,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温和而不极端,理性而不狂热,开放而不狭隘。这便是和平发展的中国所需要的新民族主义,这种新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内涵上大致统一,在外延上几乎重合,这种新民族主义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当今中国的时代最强音,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翻番作为标志,还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而优秀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参考文献
[1]陈晓律,李永刚.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走势.史学月刊,1998(6).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徐坚.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抉择.国际问题研究,2004(2).
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战略与管理.2000(5).
张树青.关于当前民族主义现象特征及其引起的思考.西北史地,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