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

1992年6月27日,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合并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1995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资源与环境学院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土壤与水科学系、气象系、植物营养系及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桓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3个校级研究中心;4个校级野外基地。资源与环境学院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生态学,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现有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资源环境学科群,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单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有教职工140人,教授58人,副教授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此外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戴维·蒂尔曼(David Tilman)教授为代表的海内外知名学者等10多人为兼职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等完善的教育体系,现有本科生638人、硕士研究生504人,博士研究生337人。资源与环境学院师资结构合理,人才培养基础扎实,注重以人为本,具有教风严谨、学术创新、学风浓厚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资源与环境学院立足世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前沿,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群优势,构建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点开展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西部脆弱生态区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主持或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在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10余项。2008年以来,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文章5篇,《PNAS》、《Nature》子刊多篇。2010年3月,环境科学/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进入该领域ESI前1%排名。

资源与环境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近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学者500多人次,接纳工作时间1年以上的国内合作研究人员150多名。并多次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会议。2012年9月我国科技部和美国农业部双方主管部长签署了中美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活动协议,成立了中美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中方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美方为美国农业部盐碱土实验室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成为两国在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与交流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