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农艺系,至今已历115年。农学院是支撑学校学术地位、体现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保持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学院,201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农学院在职职工85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77.6%。该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师资队伍中还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河北省模范教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4人,河北省优秀教师2人,河北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
农学院设有作物遗传育种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系、农村区域发展系、中药学系和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农农学院主体学科作物学科为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个二级学科均为河北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中药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草坪方向)、种子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我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农学院建有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种质资源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作物生长调控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棉花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基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和国家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等学科平台;同时建设有河北农业大学张北试验站、河北农业大学辛集试验站、河北农业大学清苑试验站和河北农业大学大田作物海南南繁试验站、河北农业大学海河棉花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河北农业大学保定花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平台,试验地面积800亩。实验室面积近52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作物学科凝练形成了作物性状遗传改良、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及应用、作物高产优质的生态生理、作物生产系统调控工程、集约持续农作制度等6个研究方向,形成了棉花遗传育种、小麦遗传育种、玉米遗传育种、大豆育种与栽培、花生育种与栽培、高粱育种与栽培、小麦栽培、玉米栽培、棉花栽培、农作制度、作物生产工程与技术推广、药用作物和草类作物计13个创新团队。近5年,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948”、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在审定(鉴定)作物新品种、获得专利、制定地方标准、创造作物高产记录、发表论文、科技成果奖励、专著教材等方面成绩斐然。
在115年的办学历程中,农学院毕业生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董玉琛院士和刘旭院士,人工细菌染色体文库发明人、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教授张洪斌,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英贤,长江学者王学路教授等一批高级学者。以及支撑河北省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批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在校本科生1143人、硕士研究生161人、博士研究生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