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

历史沿革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于2006年7月在原经济系基础上组建而成。经济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3年8月成立的物资经济管理系,期间历经物资经济管理系、物资经济系、贸易系、经济系,2006年成立经济学院。1993年9月,北京物资学院创办的第一届期货专业班招生,成为最早开办期货本科专业的高校。

北京物资学院物资经济管理系始建于1983年8月,是学校建校之初的四个系之一,设有物资经济、劳动经济两个专业。1992年,物资经济专业更名为贸易经济专业,并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1996年学院进行系和专业调整,经济系保留劳动经济专业,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贸易经济专业为主成立贸易系,设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新成立的营销系设有市场营销专业,期货贸易专业。1999年4月,根据新调整的高校专业目录,学校把贸易系和营销系证券期货专业整合为经济系。2006年,北京物资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对教学院系再次进行了调整,经济系升格为二级学院,2006年7月18日举行了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成立大会,标志着经济系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未来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经济学院现有教师58人,其中教师49人,教学管理及行政人员9人。有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育人标兵1人,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8人;博士学位25人,占教师总数的51%;硕士学位16人,占教师总数的32%。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21%;36—45岁的教师28人,占教师总数的58%。经济学院教师具有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集体。

学科与专业

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三个本科专业和金融学证券期货专业方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产业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学科。在质量工程项目方面,拥有经济学国家级、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证券期货校级特色专业;有经济学系列课程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京津冀地区贸易与经济发展研究”北京市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经济学实验教学与数据处理中心、模拟商业银行实务教学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工具实验室;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有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科技创新平台、现代流通发展与创新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应用经济学研究基地;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有北京市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流通改革与流通现代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证券期货创新与应用研究、金融与证券研究、现代产业经济研究、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研究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在科研机构建设方面,有流通经济研究所、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物流经济信息处理中心、商品期货价格信息数据处理中心。

特色与优势

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10月,经济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编号TS10638),是我校专业建设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于1980年设立,迄今已有27届毕业生。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是:构建完善的体现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经济学基本教学内容与长期积累形成的流通经济研究特色的融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支撑流通经济研究特色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保证专业特色的体现;强化学生专业素质,突出专业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对流通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流通运行过程中个环节的熟悉和把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承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操作技能。

流通经济研究所:流通经济研究所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物资研究所。1994年6月,物资研究所更名为流通经济研究所,设有流通经济研究室、流通管理研究室、流通技术与物流研究室和流通热点问题研究室以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编辑部。2009年10月,学校基于整合科研资源和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的考虑,重组成立了流通经济研究所。重组后的流通经济研究所是一个松散型的学术研究组织,隶属北京物资学院,由经济学院负责管理运作。流通经济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流通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在物资流通理论、物资流通技术和物流管理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完成了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期货论坛:为促进证券期货专业的发展,搭建证券期货专业与业界专家和校友的交流平台,同时就“商品与金融期货”的相关专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促进证券期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经济学院联合“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创新平台”,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期货论坛”,其宗旨是要构建证券期货理论研究、专业建设以及实务交流的平台。论坛邀请证券期货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校友汇聚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就共同关心的商品与金融期货热点问题以及证券期货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五届期货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