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由社会科学部易名而来。社会科学部成立于1975年,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社会科学部折枝成林,1994年9月成立经济管理系,社科部与经管系合署办公。1999年上半年,社科部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和校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文学艺术教研室合并成立独立的人文社科部。2004年6月,人文社科部文艺教研室独立为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人文社科部更名为社会科学部,并以此为基础组建法学系,与社科部合署办公。2009年2月,学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5年11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获博士学位者13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在校研究生近百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品德、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六个教研室;建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原科技文化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高校德育拓新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机构及思想政治理论资料室。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本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及全校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承担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改革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勇于创新,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以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针对课程内容特点,扎实推进四门课程开展以“尚德杯”主题演讲赛、“明理杯”课堂辩论赛、“鉴史杯”历史情景剧表演赛和“筑梦杯”微视频制作赛为载体的“四课联动”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初步形成联动机制和放大效应。实践教学成果得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等媒体的报道。同时,积极推广“三讲法”;开展案例法教学和模块教学法;采用专题滚动法,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采用双向交流法,开展研讨式教学。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中屡创佳绩,蝉联三届校青年教师课堂讲课大赛一等奖。

在科研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采取措施激发内生动力,鼓励教师投身科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师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32篇,其中被CSSCI收录、中文核心期刊85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主持厅级科研项目54项;出版学术著作29部;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厅级奖励32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方向明确,基础扎实,学术氛围浓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属河南省重点学科。广谱哲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