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法学院源于1985年成立的社会科学系。1997年,社会科学系增列经济法本科专业(后统一为法学本科专业),成立了法学教研室。2004年,社会科学系更名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教研室更名为法学系。2012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增列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成立了知识产权系。2014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名为法学院。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8%;他(她)们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院校获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法学院教师先后有多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1人拥有律师执业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或兼任仲裁员等,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达到81%。

法学院现有法学、知识产权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500人。其中,法学(经济法)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生,知识产权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十余年来,累积培养法学专业本科生1200余名,在他们中间,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涌现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吴洪淇等一批知名校友。在办好两个本科专业的同时,法学院还面向全校其他本科专业学生开设法学双学位教育(较早的时候是经济法辅修教育)。迄今,已有1000余人参加了法学辅修专业或双学位教育,提升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他们中,有近20%的同学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或考上了法律硕士,选择了法律相关职业或者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管理等职业。

法学院现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校研究生近100人。多年来,本学科依托我校的理工科优势背景,秉持“特色学科引领,传统学科紧跟”的发展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学科方向:(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本方向紧密结合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在西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一带一路”战略的环境法治路径、循环经济法、环境行政法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调查研究。(2)知识产权法学。本方向紧密结合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在促进专利实施转化之理论基础及政策法律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版权制度创新、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保障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研究。(3)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本方向紧密结合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之要求,在民事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精准扶贫与区域社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研究。(4)法学理论。本方向紧密结合法治社会建设之要求,在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区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社会权保障的国家义务与社会协同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研究。

法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教学和教学基层组织、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建院伊始,法学院就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确定了“教学稳基础、科研上层次”的理念和“本科生导师全覆盖、实行精英教育”的模式。法学院拥有校级法学专业教学团队2个,1间可容纳400多人、设施较为先进的模拟法庭,1个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实验室。先后与七里河区人民法院、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宁区人民法院、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甘肃佳运律师事务所、甘肃豪仁律师事务所、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协议,共同建立了多个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团队、基地建成,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强化职业意识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法学院重视法科学生的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司法资格考试以及同学们的学术训练和法律实践活动。2015年,法学院代表队在全省高校法律辩论赛中获得第2名,在全省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中获得第4名;多名同学的作品入围甘肃省“挑战杯”大赛乃至“‘互联网+’时代法科生创新创业全国法学本科生学术论坛”并获奖;2015年、2016年、2017年,法学院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3.85%、94.29%、93.14%;2015年、2016年、2017年,法学院的考研上线率和四、六级通过率均为全校第一或第二。

法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重视科研和学科基层组织、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经过调查研究,法学院明确了“狠抓特色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传统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目前,依托法学院设有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甘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设有甘肃省教育厅重点建设的“甘肃高校新型智库”,拥有“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和“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审判与科学研究基地”;设有校级的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学科基层组织包括知识产权研究所、民商法(含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法学理论研究所等。近年来,法学院先后参与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3项、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和省软科学项目20余项,总经费约260余万元;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等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法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派20人次参加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或学习交流,部分教师被推选为全国性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或副主任委员。法学院还联合相关机构主办重要的学术论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法学院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注重打造法治系列品牌活动。与法院联合举办“中国法庭在高校”活动,与实务界联合举办“红柳法律职业讲堂”,与甘肃省豪仁律师事务所联合设立了兰州理工大学豪仁奖学金,每年组织开展以“红柳法学大讲堂”、3?15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12?4法治宣传、“红柳骄子”大学生辩论赛等为载体的“与法同行”系列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