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源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候学系和联大师范学院史地系。下设地理科学、旅游学、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教师教育五个系。拥有“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云南省重点学科,“低纬高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云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博士34人,硕士、博士占专任教师的85%。在校博士生59人(含留学生8人),硕士生317人,全日制本科生1363人。

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团队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跨越式发展

2010年,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全职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张虎才教授云南省高端人才团队,专门从事高原湖泊研究;2013年再次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引进云南省海外高端人才沈才明教授,从事古生态学、古气候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至此,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同时拥有两位云南省高端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努力使中青年教师成为骨干和带头人。目前,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省领军人才1人,省高端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30人(含外聘导师),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3人,省教学名师3人、云岭名师2人。在此基础上,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院内外同行专家,在边疆地理研究、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高原湖泊研究、山地环境研究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五大学科方向上,组建14个创新团队。其中,“低纬高原环境变化”、“高原湖泊与全球变化”、“ 地缘环境与边疆安全”等3个团队先后成为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山地特色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团队进入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以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打造教学研究型学院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历来十分重视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2006年“地理学”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11年“低纬高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被列入全省六个特色优势学科群之一,学科发展在省内具有重要地位。科研平台建设方面,2008年“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2009年成功申报“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年获得“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云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学科和平台建设的带动下,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近五年来,地理学类科研人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863”项目、“973”计划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重点项目等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余项。发表了“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evidence for early Holocene cattl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ern China”(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A signature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deposition for remote watershed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science,2011)、“Asynchronous marine- terrestrial signals of the last deglacial warming in East Asia associated with low- high latitude climate changes”(PNAS,2013)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方面,除了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关硕士点以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成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2010年地理科学专业成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2009年“地理科学与技术”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立项,《地理科学导论》被遴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团队进入云南省教学团队行列;2013年“大山包亚高山国际重要湿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得教育部立项;2015年“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还拥有3个云南省教学名师、2个云南省名师工作室、5门云南省精品课程、2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依托上述教学平台,在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校级竞赛中获奖220余项。

教学、科研并重,逐步形成了教学研究型学院的雏形。

以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特色专业为支撑,构建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2010年成功获得西南地区唯一的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获得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新增边疆地理学、教育地理学、山地环境与自然灾害3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6个。2014年,获得“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山地环境与灾害防治、边疆地理学、教育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地理教育(教育硕士)等13个硕士点或方向。

设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测绘工程等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三大门类、共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齐头并进,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了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整合省内外资源,多学科联合攻关,为国家提供决策咨询

2013年,“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准立项建设。

该中心以云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整合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等单位的研究力量,瞄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复杂地缘环境条件下如何维护中国西南边疆安全与发展,以地理学为主体学科,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针对地缘环境变化监测与地缘风险评估、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地缘安全研究、中国西南沿边开发开放研究四个主要方向,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边疆安全和发展的决策咨询。同时,通过参与建设单位的全面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构建一支国内领先的边疆研究协同创新团队,使之成为全国领先的中国西南边疆安全与发展的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心将全面开展管理创新,打破学科之间、部门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共同设立“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

以云南省地理环境特色为指向,建设服务于科研和教学的科学实验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建有“地理科学与技术”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地理科学、旅游管理、教学技能、规划设计、测量工程等教学实验室,中心目前拥有实验面积5100平方米,主要实验实习仪器1100多台套,总价值1700余万元。与实验教学体系相对应,分别建立了野外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教育实习、地理园四个实验教学平台,以及教育部“大山包亚高山国际重要湿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构成了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由“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云南省重点实验室、“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正在建设的“地理环境分析实验室”、“中国西南地缘环境监测与模拟实验室”,共同组成了地理学科学实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