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涵盖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四个一级学科。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冶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岩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三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设置具有明显交叉优势,在特色钒资源高效提取与深加工、深部地下金属矿山开采及灾害防控、矿冶过程工艺减排及资源再生利用、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矿物深加工及精细加工、矿冶生态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工业烟气污染控制、矿冶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具有鲜明特色。

全院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32人(含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主题专家1人,楚天学者、香涛学者特聘教授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2人。教师中有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42人在国内外各主要学术团体任职。聘任海外兼职教授8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下设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六个本科专业以及矿物加工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其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与本校材料、冶金学科共建有“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污染绿色控制于修复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设有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系和矿业工程实验中心、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环境工程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科技成果奖2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10项,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56项;承担各类横向科研60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260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本科生122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10人。建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创新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4个;获批“宝钢优秀教师奖”、“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名师”、“教学模范”等12人。近年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湖北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项,出版教材15部。设有矿业工程实验中心、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环境工程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6个。2017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15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授权专利共计269篇(件)。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教学稳步发展,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稳定达97%以上。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墨西哥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相关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200余场,师生赴国外高校开展学习交流人数达120余人次,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