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华中大学时期,至今已有逾90年的历史。通过数代人的努力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4年开始招收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恢复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点。2005年成立心理心理学院并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湖北省心理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成为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平台重要组成部分。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七位。先后建设了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与行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重要学科发展平台。2015年12月获批成立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学分会,成为挂靠单位。

心理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4人,分别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等人才项目入选多人。同时,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2位、理事5位。通过多年学科平台建设,聚才纳贤,吸引了包括美国双院院士Shiffrin在内的10余位国内外兼职教授以及湖北省特级教师耿喜玲、武汉市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汉强、诺姆四达集团董事长苏永华等18位校外兼职导师协同建设学科。

心理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建设有两支校级教学团队,建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国家级精品共享课及“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心理学、心理测量、教育心理学3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人格心理学”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已成为中部地区最优质的专业教学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已成为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和业界精英。除了培养本专业人才外,所形成的三个面向课程体系,在学校通识教育、教师教育、辅修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7年9月,心理学院全日制学生899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41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69人,在读辅修心理学843人。

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为特色,以“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为重点的研究格局。在网络心理与行为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研制了中国网络游戏分级标准、网络游戏暴力指数等,获批建设了面向行业产业的“社交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并与深圳腾讯公司合作成立了“网络学习与互娱联合实验室”。发布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发展报告(2014)》,出版了《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团体治疗》、《青少年网络交往与自我》等“青少年网络心理研究”丛书(8本)以及《心理学与互联网:个人、人际和超个人的启示》、《青少年网络心理研究》等“网络心理与行为”译丛(5本)。在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领域, 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心理辅导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规范、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办法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示范,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对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其课程平台覆盖全省近300万中小学生和3万余名教师;协助起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实施意见》、《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总体方案》等多份管理制度,被湖北省教育厅采纳并下发文件执行;牵头制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与机构注册系统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认证办法的制定工作,在行业发展和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心理学院积极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实践需要,在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大学生危机干预、512震后心理援助等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多项咨询服务,为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搭建了中美奥四校联合平台,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时代心理学前沿”系列研讨会。该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始于2013年,于每年10月中旬举行,已连续举办四届,主题分别为:数学心理学模型精选(2013年)、计算行为科学(2014年)、行为与文本数据分析(2015年)、行为分析方法与网络心理研究(2016年),邀请一批国外知名专家引领国内网络心理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面向新机遇新挑战,全体师生向着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学院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