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是山东理工大学发展历史最长、具有雄厚办学实力的学院之一,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单位、科技部生物质能源产业技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农业部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和山东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单位。2016年农业工程学科成为山东省首批立项建设的“一流学科”,“现代农业装备”入选学校“十三五”两大“聚焦工程”之一。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2人,拥有博士学位75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5人,具有国际学术背景教师比例达到35%。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1人。农业装备与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工程图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设农业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可再生能源工程系和工程图学教学部5个系部。教学科研办公总用房1.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拥有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分中心、山东省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溯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农产品功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考林·腊特列杰微生物脂质国际研究中心、国际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

拥有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农业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农业水土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营养、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等二级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自“九五”以来一直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具有完备的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778人,研究生309人,其中博士生31人(含外籍12人)。拥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3个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专业以及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专业。农业工程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拥有农业机械化和食品工程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农业管理、农业发展、食品加工与安全3个农业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累计培养各层次人才万余名。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纵向科研项目和经费一直位居全校首位。按照“强化优势、突出创新”的建设思路,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兼顾地方区域发展需要,坚持服务北方旱作农业,在机械化生态沃土种植工程、旱作农业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近五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山东省重大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0余项。“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保护性耕作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类);“农林废弃物清洁热解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与装备”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秉承“人才强院,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历届全国“挑战杯”大赛、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工业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大赛以及山东省机电产品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获得全国特等奖4项、一等奖2项。同时,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持续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五征集团、时风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造重要条件。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与英国、西班牙等6个国家共同建立了考林?腊特列杰微生物脂质国际研究中心。与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西兰,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师生国际交流比例得到了大幅提高。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将认真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研究型学院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