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前身是1929年创建于安庆市省立安徽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大学物理系之一。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2000年4月成立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05年6月,芜湖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并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在9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张文渊、金肖宗、夏敬农、雷瀚、吴锐、陆同兴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于此,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始终秉承“理实交融,德才兼备”的院训,坚持“质量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民主治院”的办院方针,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根本任务。办学至今,学院先后为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有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百余名毕业生已成为基础教育界业务骨干、示范高中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管理者,以及众多成功企业界人士。
近几年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都得到快速提升,办学实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现已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个师范与非师范、理学与工学并举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院。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以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班(物理学拔尖人才班)。建有理学实验中心、工学实验中心、工科实训中心。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省级一流专业2个(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3个(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个,省级示范实验中心3个(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子通信实验实训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理论物理教学团队、通信原理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多门。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现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联网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科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智能测控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低维材料物理及应用研究中心、天体物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拥有安徽省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融合技术安徽省工程实验室,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1个。近五年,国家级项目立项29项(其中1项国家优青),省部级项目46项;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发表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ture communic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JAC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其中舒新文教授课题组发现双黑洞吞噬恒星罕见天文现象,在天文学界、学术界以及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客户端、中科院官网、《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等593家媒体进行报道转载,该研究团队获评第24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1人。拥有国家优青2人,省高校拔尖人才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支计划1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校领军人才1人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40余人次。拥有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获评中国物理学会第六届胡刚复物理奖1人、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4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校终身成就奖1人、卓越教学贡献奖2人等。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还聘请了一批院士、杰青、教学名师等为特聘教授、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拥有本科生实验、实训教学中心面积近9000平方米,拥有总价近9000万元的各类科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近5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获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 项;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近10人次;学生在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400余人次。